找客服小说网 - 经典小说 - 今天安利什么呢在线阅读 - 谁来运作我们的唱片业?

谁来运作我们的唱片业?

    

谁来运作我们的唱片业?



    台湾著名吉他演奏家黄家伟在同济免费演出时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国内的音乐环境不好。国外艺人靠演出可以活命,在国内一定饿死。他说在国内靠版税生活有很大难度。不做老板时发现限制很多,索性自己做老板吧,头大的事更多。

    黄家伟说的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国内整个唱片业不健全造成的怪现象之一。就拿演出这一块来说,演出市场看似繁荣,实际上针对性不强,不符合规范的cao作过多。观众苦于看不到想看的演出,而音乐家尤其是那些比较小众的音乐家又处于一个窘迫的清贫状态。

    我们看到Rolling   Stone、Robbie   Williams、Jay-Z等国外大牌屡屡忽悠我们,Placebo北京演出缩水,时间被迫缩短;以泪洗面演出找不到场地,最后在上音贺绿汀音乐厅草草了事;Dirty   Three这个纯器乐乐队居然由于队名问题没通过审批,干脆走私下演出的道路,其上海场最终出现两场演出时间相冲的恶果。再加上诸多形形色色音乐节的滥竽充数和管理混乱,演出者和看演出的人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组织演出呢?因为毕竟市场是存在的,而且音乐消费不是一个纯理性消费市场,有时候为了心爱的乐队,歌迷肯掏腰包,而如果是不喜欢的乐队送上门都不看。但是办演唱会的那些组织机构中非专业人士太多,有些完全不能摸准市场的脉搏。Air   Supply这个过气的老牌流行组合在上海的宣传力度就不够,结果弄得两千元的内场黄牛票一百就可以搞定。提到黄牛,其猖獗程度令人发指。别说八万人体育场那种观众人数比较多的地方黄牛满天,即便是大剧院也是随处可见黄牛。有些观众就是冲着能买到黄牛票才去看演出,可见现在整个演出市场是多么不规范。

    赠票过多也是不规范的一个表现。曾有个朋友在虹口体育场工作,凡是在虹口体育场的演出想弄多少张票子就能弄多少张票子,而且都是价格偏高卖不出去或者本来就用作礼物送的内场票。这多少有些非商业、偏政治的味道。在北京流行音乐节上,最佳的位置被围起来专门用来送给相关领导和记者,这都是在国外见不到的奇特现象。想想12年前的克拉玛依大火吧,领导专权从来就没有彻底减轻过。即便领导们不想有专权,为了办事方便,主办方还是会全力拍领导的马屁。殊不知,这是和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是侵犯观众权益的。

    提到观众权益,那简直是没人关心的事。办演出是需要各方通力合作的,是不是会有意外发生。天灾比如非典、地震,人祸比如歌手坠台身亡、意外受伤等等。这种情况发生后如何做好观众的赔偿是个问题。在票价中是不是包括保险费?如果演出不能照常进行,是不是有专门的款项用来作为赔偿?而不至出现主办方一时筹不齐钱,束手无策?此外,某些演出价格明显虚高,那是不是对潜在观众的侵犯呢?肆意妄为只会倒观众的胃口,造成愿意买票的观众越来越少,搞音乐的人尤其是那些没有签在大牌公司的人,只能辗转于小酒吧进行免费的或者挣不到几个钱的演出。

    其实,近几年一些国外公司开始涉足国内的演出市场。比如芝华士,赞助主办了多场演出,请到国际上最顶尖的DJ,当红的艺人Norah   Jones、Black   Eyes   Peas等。如何尝试让资本运作更灵活,吸引国外资金为我所用,达到互利互惠的效果,把演出成本分摊掉,不要全加到观众头上。同时做好市场调查,明确艺人真正的观众群和他们的经济能力,做有针对性的演出。比如Placebo在上海有众多歌迷,而他们的首次中国内地之旅却去了并没有多少他们歌迷的北京。北京观众欣赏摇滚乐、金属乐、后摇或者是有一定北方特色的音乐比较多,而上海观众就更偏重于英式、爵士、一般的流行乐。要做成熟的演出策划人,就要了解多方面情况,分析好多种可能性,盲目上马是不可取的。

    不过,国内古怪的审批制度令人只能干叹气。北欧和德国的一些音乐人只有通过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才能让中国行成行。这多少有些遗憾。演出市场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这是个让人淘金的地方,过多的官僚主义和人为因素以及不合理不成熟的经济体制都让演出变味。

    出问题的还不只是演出市场。整个唱片业的大萧条更令人痛心。一边贼喊捉贼地大力打击盗版,不停呼吁,仿佛唱片市场的萧条责任全在购买者身上,是他们没有版权意识,一味助长盗版商,如果他们自己能自觉购买正版,盗版业就不会这么发达了。这个逻辑一直主导着我们的管理者。就拿上海来说,近两年打击力度十分巨大,那些对淘碟乐此不疲的歌迷时不时就发现店面不见了,老板像地下党一样,要和歌迷私下接触,偷偷摸摸的。昨天才翻看过的箱子,明天就在电视新闻上出现,整箱都被没收啦。

    更加古怪的是如果你卖盗版的DVD不会有人说。如果你卖盗版的CD,也不大会有人说,就是稍微严厉了一点。如果你卖原盘、走私碟、打口碟,对不起,绝对不行。因为这些碟要么是作为废品垃圾运到国内的,要么是走私进来的,不允许在国内销售的,其恶劣程度最严重。问题是,那些国外唱片国内基本都没有引进,而狂热歌迷哪个满足于MP3下载呢?谁不想收集一下原版唱片呢?那些说MP3会导致歌迷流失的人基本都是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说的。不热爱的人你逼他去买他也不会调,没这个习惯。而热爱的人只要价格不是太离谱,还是会有收集的癖好的。唱片业不是什么日用品行业,一张优秀的唱片是保值的,是可以和书一样被收藏起来的。但如果国内引进唱片一直以删歌来保证自己的特殊性,连碟的厚度都比不上日版唱片那哪里谈得上保值?歌迷如何会不流失?更不要谈根本买不到的碟了。如果可以在家门口以比较实惠的价格买到在欧洲发行的唱片,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会说,当唱片业过于政治化,经济化程度不够时,歌迷也没有理由去助长违法行为。如果真的很铁杆,就应该上Amazon直接订购。但是能时不时到国外购物网购物的人又有多少?这笔巨额的运费有多少人负担得起?

    于是歌迷就这样被抛弃在那里。面对满目不知所云的港式流行唱片发愣。整个行业就这样处于官僚插手,唱片公司盲目,歌手苦于实现不了理想,歌迷无法正常购买到唱片的古怪圈套里。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小厂牌开始不断尝试各种不同推销策略的原因。正版碟终于在这两年价格大跳水,从原先动不动五十元以上的价格跌到二十元上下,同时附赠小礼品和预售的碟也越来越多。于是,一批唱片重又恢复了活力。在美国,一张专辑也就二十美元左右,参考美国的价格,算上通货膨胀率,国内一张CD卖到二十元是比较合适的。不过,部分唱片价格下调也不能掩饰音像店里唱片品种过于单调,基本以港台歌曲为主,比较正宗的民乐(那种莫名其妙的混音不算),国外的优秀流行乐等都占据极小的份额。甚至国内自己的音乐人大多也比较受迫。左小诅咒在个人官网上发售新专辑而且限量一百元一张决不是他吃饱撑着没事干。他是确实看清整个唱片市场是怎样一个混乱程度,为了保存音乐人的必要尊严,为了让自己的唱片能被卖出去才采用了独立唱片的发行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必要情况下,音乐人也可以主动参与经济活动,不通过审批,自己创立厂牌,自己玩。但如果自己不当老板就要饿死那就很悲哀了。如果大部分人都如此,再有才华也无济于事那就更悲哀了。

    整个产业的萧条还体现在媒体环境差上。国内没有一家比较权威的以音乐为主的媒体。这么多年了,大家还处于摸索中。开创有声读物的《音乐天堂》结束了在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传播音乐的历史使命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今年终于停刊。其实,同公司的《疯狂英语》等英语学习读物几年前就已经成了公司的主要拳头刊物。上海比较有资历的《音像世界》在学《滚石》。很有意思的是,买到这家本身就经营不善的杂志刊号后仅出了一期就因使用权问题被迫停止使用“滚石”这个刊号,数月后才恢复。《Hit轻音乐》在学《NME》,一味走八卦路线。《非音乐》是几位比较有资历的人自己投稿玩玩刊物,不久前才度过二十生日的《通俗歌曲》现在基本是网抄。

    杂志算废掉了,其他媒体也没有多大诚意来做好音乐这一块蛋糕。那些选秀节目与其说在选拔新人,改善现在歌坛青黄不接的困境,不如说是电视台创收的手段。通过电视媒体的地区优势,不断压榨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新人。大部分人没有创作实力,都只是红一阵而已。这并不能提高国内音乐界的整体素质,也不是一个合理的长远的对唱片业有用的经济模式。而且这些比赛普遍对音乐的分类不明确,混在一起比很不合理,为此压迫歌手唱同一个类型的流行音乐成为主要手段。这些完全是电视台的节目,唱片业成了附属。

    还在做点事的媒体太少了。其中一直致力于推广国内原创音乐的东方风云榜算一个。但是东方风云榜也同样面临着歌曲质量普遍比较低的尴尬。国内真的没有好音乐么?我们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更明确更体谅观众胃口的媒体呢?比如单独的民歌电台,单独的摇滚乐榜单,按照听众的口味来调配,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优化资源。这样也不会造成音乐台基本都是港台流行乐,很多观众没的选择。

    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而这个培养周期比较长,这是这个产业的特殊之处。对此,唱片公司的应对策略显得不够。挣得比较多的音乐公司恰好是那些思路比较清晰的公司。比如华纳中国。原本归在华纳旗下的太和麦田就在艺人的多元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上花了功夫。既有民谣歌手,也有特立独行的英式摇滚乐队。同时,公司在挖掘唱片市场的时候眼光从CD放远到网络。提供付费彩铃下载,付费MP3下载,抢先听,MV在线首发等诸多手段。这也是国外音乐公司在尝试做的。   iPod加iTunes的组合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音乐的力量带动了一个小小MP3播放器的流行,而它的流行直接拯救了市场逐年萎缩,举步维艰的苹果公司。Apple在U2去年出新专辑后曾把他们的全部音乐放到iTunes上供人下载,并推出了刻有乐队成员签名的限量版iPod,这些都是很好的商业推广模式。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就是一个金矿,如何好好挖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认为,日后唱片公司更多的身份应该是一个资源提供者,应该是站在整个行业的顶端的,和网络、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等诸多其他行业合作,共同创建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能根据歌迷的不同需求提供音乐,同时培养歌迷市场。音乐市场光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歌迷需要好音乐,总会有人搞得到。我们需以要更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全球化的文化冲突,把国外的音乐介绍到国内来。我们的流行音乐已经被别人甩开五十年有余,在音乐的丰富性和市场的成熟度上都十分欠缺。

    谁来运作我们的唱片业?理想主义的文化小青年和投机者、官僚主义都不是合适人选。我们差的不是音乐人,而是没有人来完善和建立这个音乐市场,从监管部门到各个经济实体,没有把这行当作需要长远经营的产业,不停地抱怨这个夕阳产业。但实际上,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音乐是不会消失的。